感恩之旅 —— 人算不如天主算

IMGP1602在台灣已有半年了,踏入10月份,一切都上了軌道,不論神學課程、靈修培育,以至團體生活、社交人際等方面,都在規律中有序地發展。對此,不但自覺滿意,且收穫滿滿的,加上課餘的日子,總有出外遊玩的機會,整體生活都在天主的恩寵內盡顯愉悅與平安。

這兒寒假放得特別早,我當然不會浪費珍貴時光,早已策劃好暢遊全台的美好大計:因我是選修生,也修三年級的課,故獲接納參加三年級的畢業旅行,由北部到南部到東部;然後是三兩知己攜手遊台中,繼而拜訪花蓮……這樣,在春節前便可大概地遊走寶島一遍,正好為我這恩寵之年的前半階段創出理想佳績,使這原已豐盛的半年錦上添花。

滿懷得意的倒數着考試完結便隨即啟程的日子,人也不禁輕鬆跳脫且自滿自足。那天,我們會院進行月靜,在家庭聚會中,大家都熱烈的分享在剛過去的2012年,所領受的天主的恩寵……與我一起從香港來的長者修女,分享了這幾個月的平安快樂生活,並感謝天主及聖母的恩寵後,便稱感到頭暈,我們都以為她感冒未清,不料很快便昏迷送院。由最初懷疑是胃潰瘍,到後來情況危急,原來是腦部大量出血,並有動脈瘤,需立即安排進行手術。

在人地生疏的地方,面對團體裏其他年長修女,我這個「年輕」修女該作甚麼﹖我來不及考慮也沒有空間考慮甚麼了!整個下午至深夜,由急診室開始,清理尿床、更換衣服、腦部掃描、轉重症病房、血管攝影、入加護病房……原來都需要我寸步不離的,甚至要當護理員的助手,還要背着這些東西、攜着那些東西,協助推着病床、扶着急救儀器,分秒必爭地由這室到那室,還得要往來去買醫護用品,又要緊密以電話聯絡會院,報告病情、簽署這份同意書、那份同意書……之後是接待從香港趕來的病者家屬、在手術室前守候、在加護病房外靜待探望時間的來臨、在昏睡修女的耳邊打氣加油……就是我這個假期裏的全部活動。

i will go send me回想初到醫院的那個下午至深夜,有很多倚在門外或坐着等候的機會。每靜下來,心裏總不禁地問:「天主,你究竟有甚麼意思﹖我不想猜度,但你早知道我有已安排好的計劃。」與此同時,今年主受洗節後每天彌撒的福音裏,耶穌盡顯憐憫的心,到處教導流離失所的人、以五餅二魚餵飽聽道的群眾、醫治疾病……一幕一幕的展現眼前。記得那段日子的每一天,默想相關福音時,我不像從前一樣,感到自己是其中患病的人或殘疾的人,而是滿有門徒的感覺,每天跟着耶穌,看祂逐一給我展示祂的工作、祂的態度、祂的心懷……我突然明白了:「我心靈的多種疾病已被治癒了,現在我有能力可以……」很快的,這念頭又掠過了,除了心有掛慮外,我也是有意要避開的。第二天早上,疲倦的我在晨禱中,想到自己還要應付考試,想到身邊的修女大多是年長的,想到我暢遊寶島的美好大計……就在這時,天主靜靜的問:「你是最適合的人選,你願意嗎﹖」我愣住一下……啊!對!主啊!原來,在我設想我這美好的大計時,我沒有好好的跟祢商量過;在2012年平安夜,我領洗30周年的紀念日,我沒有切實的重新誓許作祢忠實的門徒;在祢領我到處觀察你為弱小者所作的各種服務時,我沒有意識到祢將要派遣我;在我對過去半年滿有成就感及滿足感時,我忘了祢的恩寵不會只讓我個人獨享……「主!我當作甚麼﹖」……於是,我隨即撥了電話,告知各有關同學及朋友,不會參與他們的旅遊活動,又向會院姊妹自薦,主力擔當在醫院守候的工作。因為,天主的計劃與我個人的計劃不同;又為靜觀天主藉着這事件,要在病者和我身上的旨意與德能,於是,我說:「我願意回應祢憐愛弱小者的呼喚。」

* * * * * * * * * *

那時我聽見吾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裏,請派遣我!」(依6:8)

芳修女

2013年1月

藉著痛苦走近祂

與基督同行1.3 跟很多人一樣,過往每當我身處困境、不順遂的日子,總會埋怨天主,常問祂為何狠心讓我陷於痛苦中,然而一位醫生照料痳瘋病人的經歷,讓我對痛苦有了新的體會。

保羅·班德是一位外科醫生,長期服務痳瘋病人。<<神的傑作>>是他與楊腓力合著的一本基督教書籍,在書中,他指出痳瘋病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完全喪失觸覺,不會感受到疼痛,因而不斷弄傷自己也不知道。曾經有一次,保羅·班德醫生發覺自己的腳跟突然沒有了感覺,起初針戳也無痛感,他便以為自己感染了痳瘋,因此很擔心沮喪,幸好其後再用針戳下去時,感到一陣劇痛,證明他並未受感染,事後他形容那陣劇痛是一種他從未嚐過的甜美感受,並為此感謝神。

看過保羅·班德醫生的經歷後,我開始從另一角度看痛苦。回想當我諸事順意時,我總是自信爆滿,一切歸功於自己,不懂感恩,忘卻天主,只顧與朋友玩樂,離棄主愈走愈遠,就像染上痳瘋病似的失去了觸覺,完全感覺不到天主就在我旁。但當我痛苦失意時,我卻會想起天主,醒覺祂是我唯一依靠,藉著痛苦,我再次走近祂,觸摸祂,向祂求助,讓祂與我並肩而行,一起面對痛苦,一起跨越痛苦;對我來說,有機會經歷痛苦可能是一種福氣,因為在痛苦時,我重拾寶貴的觸覺,重新感受到主與我同在的幸福和喜悅,並像保羅·班德醫生一樣,懂得感謝祂。

現在的我,開始學習在順境時與主分享,遇上痛苦時勇敢面對,因為我確確實實感受到:主無論何時都與我同行!

搖搖

註1:保羅·班德、楊腓力著、吳文秋譯<<神的傑作>>(更新傳道會,2009),頁133-140,頁155-156。

聖地之行——尋主篇

致MH1045的同學們:

   記得去年11月中旬時,以巴駁火,當時你們知悉我將會在12月到以色列,在what’s app上都表達一份惶恐及擔憂,直至在主顯節彌撒後的聚會,我們再相聚時,我不但安然無恙,更滔滔不絕把朝聖的點滴片段仔細陳述。是否所有踏足聖地的朝聖者歸來時都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感覺? 莫非是因為能拍攝優美鏡頭?或是能品嘗當地的美食? 又或是在神聖的氛圍中體驗到創造者的大能?

        象徵基督愛情之鳥類旅行時遇到一些好地方,須要靜心體會,細心欣賞,何況是一生難得一次的聖地朝聖呢!記得隨團神師曾說過,對現今的教友來說,「朝聖」是指往聖地旅行,或參觀教堂,將旅行和朝聖結合成為一種敬禮的行動。自然我們要明白理解朝聖的真正意義,和妥善預備這次旅程,朝聖團早已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訓講座,還改了一個團名為「納匝肋瑪利亞聖地朝聖團」,好讓每位朝聖者仿效聖母,把看到的、聽到的、遇到的都能「默存於心,反覆思量」,繼而以基督之聖言為我們的生活作見證。

       古橄欖樹 在這十一日的朝聖旅程,我們走遍了32間教堂,原來真正吸引自己的不是那些匠心獨韻的教堂建築,而是在重溫聖言時那份真實感覺。特別懷念的地方在革責瑪尼山園祈禱大殿時,庭園內種植了百年的古橄欖樹,大殿內充滿幽暗的氣氛,為顯示出耶穌被捕前他孤獨憂悶的心境。神父安排當日的彌撒前,給各人有兩小時的省察祈禱,準備修和聖事。我跪在祭台前,閉目反思這數天的旅程,覺得自己只是拍照、聊天,卻缺少了靜下來與主交談。「你們竟不能與我醒悟一個時辰嗎?」耶穌伯多祿說的話猶如在我耳旁迴響起來,真的,那一個時辰並不普通的過,而是一位深愛世人的主耶穌,祂頓悟苦難將至,在「心靈悲傷得要死」的心境下,盼望有愛徒陪伴著,減輕痛苦之情。而我置身於大殿的環境下,怎能不動之以情呢?

        在堂區,鍾神父常常鼓勵我們要跳進聖經,細心欣賞和感受到心領神會的聖經金句。諸位書友,知悉你們已開始預算前往以色列的旅程,雖然不知曉我能否與你們同行,但深信朝聖是一次生命的結連,與聖地的人、事、景、物的互動中定能找到一份永留心底的情意結。

        願不久的將來,能聽到你們如同聖詠上說:「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Teresa

對孩子的信心 對天主的信德

father-son-jump1[1]因為「信德年」,教會內多了很多有關信德的活動,近月參加了一個以“家庭”為主題的靈修聚會,聚會的內容是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天主,導師嘗試讓我們反思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然後學習一些家庭成員溝通的技巧,最後在這種充滿愛和包容的家中,體會天主的臨在。每次聚會之後,在現實生活中去做靈修練習時,雖然有些生疏,但尚且能運用得到,然而最大的反思卻是對天主的信德。

聚會中我們都會分享與自己家庭成員的問題,困擾我們家的,莫過於孩子的學習問題,理智上知道只要給予他最大的愛和包容,孩子健康地成長,他就不會太差,也不會變壞,況且大家都知道成績不代表成就,但身為家長的,那一個不擔心孩子的成績!我們都被學校的功課、測驗、考試弄致精神緊張。孩子未入學之前,我倆的情緒都比較平和,孩子讀書之後,家中多了很多的噪音,就是我們的責罵聲,聲聲入耳,自己有時都覺得自己越來越討厭。祈禱中常以孩子的學習狀況為意向,然而祈禱如常,責罵亦如常,慢慢地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真正正地依靠天主,因為有信德的祈禱應該有改變的動力,時常反問自己:信德在那裏?為甚麼我都不能放手,將孩子交付給祂?是自己受到社會的標準所影響?是自己都在意別人的眼光?還是對自己的孩子欠缺信心?我想:全部都是。

原來當我自以為自己很有能力,我卻會被世俗的價值所薰陶;當我相信自己,卻迷失自己;原來沒有信德,沒有天主的恩寵,我甚麼都不是。孩子,感謝你,你正是天主恩寵臨在的標記,讓我重新學習認識自己,重新找回對天主的信靠,也因著對主的信靠,重拾對你的信心。

基督在哪裡

20121201-1209[1]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吳哥窟, 它充滿著宗教的色彩, 人民為尊重心中的真神努力堅毅將一塊塊千嚬大石層疊起來, 而且每塊大石都雕刻著生動的佛像, 一幅幅戰爭的畫面和當時的生活縮影.

我驚歎千年前的偉大傑作, 他們只是靠雙手, 運用簡單的工具雕鑿出一座宏偉的 神廟, 沒考慮用多少時間去完成, 這座建築物終於用上三十多年光陰作終結. 遊人欣賞它的美妙畫工和佈局的分明外, 可以聯想到當時人民對神的尊崇敬仰, 為完成供奉神的廟宇, 不怕辛苦抱著信念去達成目標.

這種精神在今天尋到嗎? 時代進步得很快, 今天一座座高樓大廈可以用一年半載時間去完成, 雖然很多時候人們生活的步伐很急速, 忙過一天又一天, 所得到的可能只為溫飽一頓, 多買數件品牌衣物, 滿足後又再為更高物慾追逐, 心中的富足 跑到哪裡去? 記得天主對我們說過, 不必為現世的生活擔憂, 這都自有安排.

澳門的市民生活一定比吳哥窟人民舒適百倍, 他們生活在簡陋的房屋, 用樹木建屋, 用擋風擋雨的橡樹葉子做屋頂, 沒有高科技資訊, 甚至電源都是靠泰國供應, 人民大多出海捕魚為生, 每餐徒手就可以足夠當天的食用, 勤力一些便捕捉多些魚兒售賣給鄰國, 他們不奢求生活的舒適, 閒來便和家人唱唱歌, 和孩子耍樂, 共聚天倫的純樸生活.

他們對人生看法是知足常樂, 精神的富足, 不受權利慾望沖昏頭腦, 在寧靜世界活出神的存在.

蕭宣達

聖地之行———人物篇

IMG-20121231-WA0013致讀書會—MH1045:
亞肋路亞!我回來了,就如聖詠98篇中說:「普世大地,請向上主歡呼,詠詩讚頌,載歌載舞。」是什麼使我歡樂?是什麼驅使我不得不讚美上主?
回顧這十一天的朝聖之旅,要從身邊的人說起了,首先要衷心感謝第一組的每一位成員;包括我的媽媽、好友穗川和我兩位好學生—-翠清和裕安。
從日出到日落,我們一起吃喝、一起說笑祈禱、一起拍照嬉水、一起購物Whatapps,這些都帶給我難忘的回憶。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每次小組分享中,感受到媽媽的真情流露,她起首表達盼望此行能與女兒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我從美國留學歸來後,投身社會工作,就與家人分開居住,期間彼此的生活接觸少了,我和媽媽的見面時間亦隨之減少了,媽媽對我的生活言行也漸漸所知甚少。
女兒從母體孕育出來,正所謂血濃於水,但是種種複雜的因素關係,彼此間似乎築起了一道牆,慶幸那不是「哭牆」。自耶路撒冷聖殿於公元70年代,遭受羅馬人摧毀後,猶太人就流離失所,他們向著聖殿的西牆痛苦的祈禱,等待重返聖殿的時刻。
世間事在天主的奇妙安排中,什麼高牆也可以夷平,猶如每人的心扉,若不打開內心深處,與主密往交談,我們又怎能讓耶穌進入你心裡呢?即如透過媽媽的無微不至的照顧、組員們積極的鼓勵、神師的話語起了催化的作用等,雖然我不能頓時將思緒、生活節拍與媽媽融和在一起,但透過這朝聖旅程,卻讓腳步帶動心靈,從另一角度去檢視彼此的視野,更能讓我們有容納、寬敞的心懷從耶穌的大愛中彼此關懷愛護,直到永 遠。
說到翠清,她曾是我的學生,現在是同事。她個性率直活潑,尊師敬老,這次朝 聖對她來說意義重大,她是慕道者,原計劃在今年的復活節領洗,她仍未閱讀完四部福音,但這次親身走過耶穌生活過的聖地,用腳步與心靈感受耶穌的足跡,這是何等美妙呢!但願她心田的種子將會有百倍的果子收穫。
20121226_230151另外,我與裕安的相處也非常愉快,她是穗川的代女,也曾是我的學生。在數年前曾參加過她的領洗禮後,其間甚少往來,我在堂區也較少接觸到年輕的教友,何況與他們談起信仰的問題,今次難得有機會與她一起朝聖,讓我更多些了解她的人生觀。翠清與她是同學,朝聖團的禮儀組安排她們在29日負責當日的禮儀讀經工作等,從預備到執行的過程中,做到條理有序,看得到她們對禮儀的重視與認真的態度,表達出一位朝聖者的熱忱。
在12年前,我第一次與世青的朋友到訪聖地,當時真的沒想到今天我的知己好友穗川陪伴我重遊聖地。先由出發前一段小插曲說起,大約於去年八月我到聖羅撒學校中文部聽培訓講座時,羅修女要求老師特別留心主講神師夏神父的講道,因他是負責這朝聖團的講道神師,事後,我積極鼓勵穗川獨自報團,更詢問羅修女可否招募英文部的「外邦人」加入朝聖團。天主的愛是無限的,初期報團的人數不多,出現不成團的風 險,但透過穗川的重新介紹,裕安、翠清、媽媽和我都一一地報了該團,成為「納匝肋的瑪利亞」聖地朝聖團的成員之一。

當年,兩位好奇的門徒問耶穌:「師傅,你住在哪裡?」(若:1:38)。耶穌不但邀請他們到他的居所。還要他們「住在祂內」。這一切事都應驗在第一組的成員身上。
諸位書友,我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你們親身到聖地走一趟,偕同聖母一起表達「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樂於天主,我的救主」。

Teresa Lo